丘成桐教授有关资料介绍

丘成桐,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哈佛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终身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教育部依托清华大学成立的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他先后获得菲尔兹奖(Fields Medal)、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克拉福德奖(Crafoord Prize)、沃尔夫奖(Wolf Prize)、马塞尔·格罗斯曼奖(Marcel Grossmann Awards),能够得到这五项世界顶级科学大奖的数学家只有丘成桐一个人。他和他的老师陈省身教授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和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大师之一。

(一)丘成桐教授个人简介

丘成桐,1949年4月出生于广东汕头,1966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本科三年获得学士学位,1969年赴美国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终身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

上世纪70年代,丘成桐解决了一系列的数学、物理学中公认的难题。开创了数学中极为重要的分支“几何分析”,这一学术方向已影响世界学术界四十多年。沿着他开创的方向,包括他自己在内,获得杰出成就的数学家至少有五位,他们都获得了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

丘成桐获得菲尔兹奖时33岁。他解决的卡拉比(Calabi)猜想在数学界和物理学界被称为卡拉比-丘成桐空间(Calabi-Yau,Yau是丘成桐的英文姓氏),不单单是代数几何和数论中主要工具,也成为高能物理中宇宙的主要模型。卡拉比猜想被证明是无数数学家的百年梦想,是数学中极为重要分支“几何分析”传奇,至今仍延绵不绝、蓬勃发展。《纽约时报》称“他是当之无愧的数学皇帝”。

用丘成桐的名字来命名的数学理论数不胜数,这些理论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上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也因此被聘为哈佛大学物理学的终身教授,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兼任数学系和物理系教授的唯一1人。

丘成桐在工程学的各个分支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这些学科包括控制论,图论(应用到社会科学),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三维图像处理,发表了几十篇重要的论文,多次被工程学大会邀请做重要演讲和大会报告。

丘成桐直接培养指导的博士超过70名,亦培养了同样数目的博士后开展科研工作,他培养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中已有一批青年学者,已经成为世界和中国数学界的核心成员和骨干力量。这在数学界是绝无仅有的。MIT著名教授IM Singer 说“丘成桐教授一个人顶得上哈佛大学半个系”。因此,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时在白宫颁发总统奖给包括他和当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沃森(James Watson)在内的十位学者。丘成桐被哈佛大学誉为“皇牌教授”,2008-2012年担任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数学家的尊重。2013年,哈佛大学鉴于数学科学和应用的重要性,成立了哈佛大学“数学科学及应用中心”,丘成桐任第一届主任至今。该中心主要开展以大数据、统计、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生物统计、物理学和数学交叉等方面的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和欢迎。

(二)丘成桐教授学习和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 起止年份
    所在大学
    学历
  • 1966-1969年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本科三年提前毕业 获学士学位
  • 1969-1971年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 起止年份
    所在大学
    职位
  • 1971-1972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研究所
    成员
  • 1972-1973年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助理教授
  • 1974-1979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系
    教授
  • 1977-1978年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特邀教授
  • 1979-1984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研究所
    教授
  • 1984-1987年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系
    首席教授
  • 1987-至今
    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
    教授
  • 1994-至今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
    教授.所长
  • 1997-2000年
    美国哈佛大学Higgins
    数学讲座教授
  • 2000-至今
    美国哈佛大学William Casper Graustein
    数学讲座教授
  • 2003-至今
    香港中文大学
    杰出学者讲座教授
  • 2008-2012年
    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
    系主任
  • 2009-至今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
    中心主任
  • 2013-至今
    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
    教授
  • 2014-至今
    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科学与应用中心
    中心主任
  • 2020-至今
    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
    院长
(三)丘成桐教授获奖与荣誉情况
  • 2023年
  • 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 2018年
  • 马塞尔·格罗斯曼(Marcel Grossmann)奖
  • 2010年
  • 沃尔夫(Wolf)奖
  • 2010年
  • 全美亚裔工程奖
  • 2003年
  • 国际科技合作奖
  • 1997年
  • 美国国家科学奖
  • 1994年
  • 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德(Crafoord)奖
  • 1991年
  • 德国Humboldt基金会研究奖
  • 1985年
  • 麦克阿瑟(MacArthur)奖
  • 1984年
  • 《科学文摘》评选的美国100位40岁以下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 1982年
  • 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Fields) 奖
  • 1981年
  • 美国科学院Carty奖
  • 1981年
  • 美国数学会Veblen几何学奖
  • 1980年
  • John Simon Guggenheim奖
  • 1979年
  • 美国加州年度杰出科学家
  • 1975-1976年
  • Sloan研究奖
(四)丘成桐教授学术科研论文数据

据MathSciNet[1]数据库统计信息显示,丘成桐教授从出版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至今(1970-2019年),共发表论文528篇,引用量13982次[2],论文涉及30多个领域方向。其中11篇论文出版发表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数学新进展》[3],8篇论文出版发表在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年刊》[4]世界顶尖数学杂志。

近六年(2013-2019年),丘成桐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共计204篇, google scholar引用量17868次,引用排名中当今世界最著名二十位数学家中,丘成桐居前三名。近6年论文中:

● 2013年和2016年各有1篇论文出版发表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数学新进展》上;

● 2015年与陈伯宁教授、王慕道教授一同发表的文章“Conserved quantities in general relativity: from the quasi-local level to spatial infinity”,被公认为是数学物理方向取得又一重大进步;

● 2017年,丘成桐教授与Benjamin Allen、Gabor Lippner、Martin Nowak等国外学者,在《自然》[5]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volutionary Dynamics on Any Population Structure”的动态演化经典论文,首次提出运用计算随机游走合并次数的演算法来预测不同群体结构合作的可能性。

注释:

[1]MathSciNet1数据库是AMS (美国数学会)出版的《数学评论》的网络版,是国际数学界最常用的,权威的数据库。

[2]丘成桐教授的文章发表量,已超过国际很多同样量级数学家,文章的引用次数也超过大多顶尖数学家。

[3][4]两本杂志,是数学界四本顶级期刊中的两本;数学领域的期刊有四大天王,是数学界影响力最大的,他们分别是《数学年刊》 (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新进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数学学报》(Acta Mathematica)以及《美国数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一直以来,可以在这四个杂志上发表1篇文章的学者,都会被认为有聘任教授资格,而丘成桐教授在其中两本杂志上,合计发文19篇。

[5]《自然》期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